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5公里的下河村,1978年时任法国巴黎市长的雅克·席哈克称兵马俑的发现为「世界第八奇迹」。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,历时39年,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,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完善的帝王陵寝,现存陵冢高76米,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,分内外两城,内城周长2.5公里,外城周长6.3公里。陵冢位于内城西南,坐西面东,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,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,目前尚未发掘。 据目前的考证,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.5公里处,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,有戍卫陵寝的含义,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。 营建 秦始皇赢政即位(时年13岁)后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(公元前246年或前247年)。修建过程经其一生,历时39年。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,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。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,与其说是陵墓,倒更像都邑。首先,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,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,由专门工匠,开采、加工。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,有看法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。 墓葬 兵俑和所配武器 兵马俑采用陶俑作为陪葬品,因而得名。陶俑真人大小,由工匠逐一加工烧制,全部为手工劳动,没有使用模具。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各有容貌,体态各不相同。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秦军编制,包括各级军官,各兵种,战车马匹。在形状加工好之后,陶俑着色烧制。最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,装备。各个加工完成后,按照秦军作战部署分兵种、级别,逐一安置位置。因此,我们看到的兵马俑,是秦军的精确复制。由于兵俑完美的再现了秦军的风范,军事学者可以通过兵俑增加对「强秦」的理解。由于陶俑的原形可能是真实的秦军将士,所以有研究者尝试通过他们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风土人情。 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,兵俑衣着、武器的颜色还是十分鲜艳,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,但是受空气氧化影响,渐渐剥落消失,只剩下现在我们看到的陶土色。 已经从兵俑和所配备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,秦军的弓箭部队配备多种箭矢,以应对复杂的战况。 随葬品 秦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于兵马俑坑原址之上,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7.5公里的骊山北麓,西距西安37.5公里。其于1979年中国国庆节开放。首先开放一号坑,至1991年9月,三号坑正式对外开放。1994年9月,二号坑以边发掘边展出的方式向外界开放。
因为他怕他杀害了的人的灵魂来找他算帐!
因为他想兵马俑陪葬及他不想给世人知道他真正的墓地在那. 现时仍有很多科学家都未找到他的尸体及墓地
及不明白秦始皇要建迷宫.
1.为了不让人因陪葬而死,用兵马俑代替。 2.我们不知道,不过估计大概几十万。 3.应该没有,毕竟不像建万里长城,需用大量体力。 4.在郦山一带。
去看过西安兵马俑的朋友都知道地下五米的地方,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上千个武士俑,它们和真人一般大小,身体呈现古铜色,排列成三列向东的队伍,每列有武士俑70个,仿佛是军阵的前锋。后面紧接着是步兵和战车,看上去是军队中的主体,左右两侧各有武士俑180个仿佛军阵的两翼,西面的一列武士俑则如同军队的后卫。兵马俑身上还有多处文字,据专家研究,一些是陶匠的名字,一些标明了俑的出处,还有一些文字则有待破解。这便是1974年,得以和新世纪的人见面的兵马俑。
这些兵马俑都是秦始皇为自己的皇陵设置的陪葬。据据《史记》记载,秦始皇13岁即位,即位后不久,就开始在骊山修建陵墓,直到他50岁去世安葬时,陵基尚未竣工。秦二世时,继续修建了两年,前后历时近40年。一般来说,皇帝都少不了要为自己安排陪葬用品。这些兵马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可以说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作的,手法细腻明快,布局井然有序、气势辉煌,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护卫皇城的御林军形象。因此秦始皇建兵马俑的真正目的是:死后有一支军队护陵,或者说用一支陶俑军队来给自己殉葬。同时反应了当时活人殉葬已不是主流,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,统一华夏,靠得就是商鞅变法,他本人也是一个坚定的法家。因此秦始皇尽管早早就修建皇陵,但是他并没有打算恢复活人殉葬。
1、秦始皇建兵马俑的真正目的是:死后有一支军队护陵,或者说用一支陶俑军队来给自己殉葬。嬴政皇帝雄才大略,英雄一世,生前为人间至贵,死后也要统率千军万马与生前的敌人死战。
2、秦始皇用兵马俑代替活人殉葬,一则反应了当时活人殉葬已不是主流;二则反应了秦始皇的帝王仁心,他是爱民爱国的皇帝,不愿意把自己的军队拿来殉葬。
3、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,统一华夏,靠得就是商鞅变法,他本人也是一个坚定的法家。因此秦始皇尽管早早就修建皇陵,但是他并没有打算恢复活人殉葬。于是秦始皇采用陶俑技术,按照精锐秦军将士的模样制造了数万兵马俑,用来拱卫皇陵,威慑阴间的六国亡灵。
扩展资料:
历史背景
1、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,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。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,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。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,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、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。
2、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,强调“明德保民”。周礼的诞生和推行,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,但并未根绝。到了春秋时期,列国争霸,时代动荡,人殉复燃。战国时期,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。秦献公元年(前384年),“止从死”,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。
3、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,出现以俑殉葬,即用陶俑、木俑等来代替人殉。“俑”的本意就是人殉,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,“俑”便成了墓葬中陶塑、石雕、人像的专有名词。
4、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,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。秦俑之所以在规模、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,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,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兵马俑
秦始皇造兵马俑的目的其实有陪葬的成分,但是不只是这一种目的。古代的时候非常流行陪葬的做法,地位越高的人可以享受的殉葬的物品和规格也就越高。在秦始皇之前其实还非常流行用活人来殉葬,但是后来由于太残忍了,而秦始皇当时的丞相李斯就提出了用人俑陪葬的做法,这样也就救下了很多的人。
其实古代的君王非常注重排场,就算死了以后也需要让自己享受到非常高贵的尊享。作为秦始皇来讲,自己统一了六国,一个这么有作为的君王在死了以后肯定也不会让自己失去了排场的。因此就会造很多的兵马俑陪伴自己,就算死了以后自己依然可以统领万军。
当然除了陪葬以外,其实秦始皇造兵马俑也是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地下王国。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认为就算君王去世了以后,依然可以千秋万代,所以说就算秦始皇去世了,但是依然可以逐渐的恢复意识,并且长生不老。虽然这样的说法没有依据,但是古代的人都非常的相信。
所以说就算秦始皇去世之前,也给自己打造了非常奢侈的帝国。这样的话就算自己到了阴间,等到自己慢慢恢复意识的时候,就依然可以统领万军,继续在阴间享受荣华富贵,依然可以呼风唤雨。所以说秦始皇造兵马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千秋万代。
当然秦始皇生前非常的霸道和蛮狠,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,所以秦始皇担心在自己死了以后会有人报复自己,所以就建立了很多的兵马俑在阴间保护自己。这样秦始皇即使死了也不担心自己会被人残害和保护,所以还是秦始皇担心自己杀了太多的人会有报应。
秦始皇造兵马俑的原因如下:
一、君王对权势的执念
古代的君王其实对于权力的向往是非常强烈的,就算是君王也希望自己生生世世都可以拥有这样的权势,所以说即使君王在位的时候,自己的儿子动了要夺位的小心思,君王也会勃然大怒。这就可以看出来,权力是会让人迷失心智的,一旦拥有了权势,就不想要失去它。
所以说古代的君王就算去世了,也希望在地府依然是权力最大的那个人,因此君王都会把自己的陵墓建立的非常的宏伟。而秦始皇也是专权的代表,再加上在他的努力下统一了六国,所以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绩非常大,所以死之后的陵墓也希望是最宏大的一个,而为了表现出自己在死以后也可以统领三军,所以就建造了非常多的兵马俑来陪葬。
二、保护自己。
秦始皇其实是很怕死的,就算到了地府,他也希望自己的身边有能够保护自己的人。再加上秦始皇在位的时候杀了很多的人,所以担心自己死后会被报复,所以说就建造了很多的兵马俑来让自己调遣,有了这么多的兵马俑保护自己,就算死了也不害怕会被人谋害。
秦始皇的皇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北京故宫一般要花足足一整天的时间,可能才能大概游览完整个景区。而秦始皇陵的面积足足有78个故宫那么大。秦始皇的皇陵分为了两个大的区域,其中一个就是陵园,另外一个就是藏区。在秦始皇陵墓的周围,还有大大小小四百多个的陪葬坑,里面就埋葬着兵马俑等。
就是由于秦始皇陵占地面积实在太大了,现在根本没有人手来挖掘,一旦开始挖掘,整个陵墓的挖掘过程可能要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,因此至今秦始皇陵依然还没有开启。
秦始皇修建兵马俑是因为这些陶制兵马俑是秦始皇阴间的护卫者,始皇帝并没有采用活人活马的生祭,他的护卫军,是出于能工巧匠的制造。
【兵马俑】即秦始皇兵马俑,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,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.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。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。
【焚烧原因】长期以来,对于秦兵马俑被烧有两种观点:一个是自燃,就是俑坑里面有木头等有机物质,时间一长产生沼气,然后自燃了;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人为破坏的。到底是自燃还是人为烧毁,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给出了结论。
【历史文物】兵马俑的塑造,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,手法细腻、明快。每个陶俑的装束、神态都不一样。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,手势也各不相同,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。从他们的装束、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,是步兵还是骑兵。
发表评论